第(2/3)页 宝钗命陈云泰查怎么回事,而朱咸铭则是让厂卫一起查,想要确定这次风波的范围。 如果涉及的人实在太多,他就得刚柔并济来处置了。 朝局就是这样,看起来文官似乎很弱,但若这些人真的一条心,那也具有极强的能量。 平常时候,朱咸铭不会怕这些人,可眼下毕竟是国战关键时期,坏了大事他杀再多官员也难弥补。 尤其最近两天传回的军情,说是八国联军有东进之举,前线的旷世大战将要开始,他是真的不想出一点儿意外。 “最近的军情奏报,是六月十四送出,到现在已有二十来天,兴许当下已经开战了!” 乾清宫内,朱咸铭看着地图在盘算。 他是专业人士,所以明白这种规模的大战,在前期都有相互试探的过程,一步一步的扩大战争规模。 有人指责朱景洪没大动作,朱咸铭自是嗤之以鼻。 “陛下,乾清门外……”程英出现在殿内,神色间有些为难。 “怎么了?”朱咸铭阴沉着脸。 猜到有不好的消息,所以他心情更差了。 “有十几官员跪在外面,说是要向陛下进谏!” 此时一起来进谏,很明显是有组织的行为,这就让朱咸铭更不爽了。 作为皇帝,他最痛恨的事情,便是臣下勾连串通。 这些年,他或打或杀,或抄家或流放了不少人,却还是挡不住有人往枪口上撞。 其实这个问题,本身就无解。 因为这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,既然有矛盾就肯定有斗争,和睦相处只是一定时间的状态。 强横狠辣如朱元璋,也一辈子在跟臣子斗。 努力压制怒气,朱咸铭说道:“让内阁,让太子出面,把他们劝走!” 这也是他一贯的套路,谓之曰“先礼后兵”,最后不走的死硬之人,再出重手收拾便是了。 吩咐了这件事,朱咸铭便继续看起奏报,这是他每天最主要的事情。 大明朝内外这么多事,即便只关注一些重大的事,也涉及到堪称海量的消息,他的奏报就不可能看得完。 在他的吩咐下,两位内阁大臣和太子,来到了乾清宫外劝众人离开,双方言语对峙反倒成了辩论现场。 严格来说,此番起事弹劾的官员们占着理,加上人多倒把朱景源三人说得哑口无言。 赵玉山的票拟确实不合理,人家要求按国法办事,谁都挑不出错来。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这些人的诉求已发生偏移,赵玉山成了主要攻击目标,反倒王培安的事没怎么提。 赵玉山这几年做的事,除了他自己的门人心腹,几乎把士大夫阶层得罪光了,遭群起而攻简直不要太正常。 几分钟后,朱景源进了乾清宫,向皇帝告罪不但未能劝走众人,反倒使聚集的人更多了。 御座之上,朱咸铭看着眼前的儿子,徐徐问道:“老四,你说王培安这件事,赵玉山的处置……是否妥当?” “回禀父皇,如今十三弟领兵在外,牵涉到他府里的事,赵阁老慎重一些……也是为大局考虑!” 太子确实在成长,否则此刻说不出这些话来,只不过他成长的速度慢了点儿。 朱咸铭接着问道:“你觉得……弹章所言王培安和那秦业的事,是否确有其事?” 朱景源答道:“儿子以为是有误会,所以朝廷更应将此事查清楚,一则还十三弟的清白,二则安定人心!” “此事骤然发展至此,你认为……背后是否有人推动?” 这个问题就很尖锐了,朱景源认为老爹是在怀疑自己,但发起这件事还真不是他。 他只不过在事发后,稍微因势利导而已。 “此番进奏者,皆是御史言官,或翰林院及五寺之官,素来清贵不与人交,想来……并非合谋而来!” 这是逆着皇帝的意思在说,以往朱景源肯定是不敢,现如今他胆子也大了些。 毕竟此前,他还想着要提前动手,把眼前碍事的老头儿赶走。 “事已至此,该如何妥善应对?”朱咸铭又问道。 “近几日辞官之人较多,儿子以为……父皇当以朝局安定为重,秉公处置此事为好!” 秉公处置,王培安就得被拿下,这会不会影响到老十三? 如果王培安该被拿下,那么明着袒护他的赵玉山,又该不该被问罪? “启禀陛下,又有官员前来进谏,如今宫门外……已聚集五十多人!” 宦官的禀告声,让朱咸铭更怒了。 暗道这些人是真会挑时候,选在最敏感危急的时间发难。 如果不是这般关键的战事,哪怕冒着部分官署停摆的风险,朱咸铭也会直接准许那些人辞官滚蛋。 国子监几百人在读书,随时可以补进官员队伍,而且会很珍惜这做京官的机会。 语气低沉,朱咸铭说道:“老四……你去告诉他们,他们如此举动,已有威逼君父之嫌,朕不忍加罪于他们,让他们各归其位吧!” 在反复思索后,朱咸铭还是选择不妥协,一是他本人强势性格使然,二是他不愿此前推行之大政半途而废。 第(2/3)页